你是否设想过这样一段场景:你正赶着地铁回家,手腕上的蓝牙手表开始震动,提醒我们有“新消息”,抬起手腕一看,原来是邮箱收到了明天早上会议的备忘录;快到家的时候,你通过智能手表来打开家里的灯和空调,并开始向浴缸放热水;到家之后,拿出手机同步一下鞋子里记录运动状态的芯片,看看今天你的运动量如何,是否消耗了足够的卡路里;晚上快睡觉时,你打开手机App,激活睡在另一个房间的孩子手腕上的小腕带,看一下孩子的健康状况和睡眠情况;然后再同步一下爸妈用着的血压计腕带的数据,看看二老的身体状况;后用带有NFC功能的手表或者腕带碰一下床头柜上的小徽章,给明天早上起床设个闹钟;然后,关灯睡觉。
这就是我们正在进入的智能生活:我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穿戴式设备,这些穿戴式设备能够为我们提供便捷、智能化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已经在2013年中陆续成为现实。因此,可以预测的是,在2014年穿戴式设备还会迎来一波爆炸式的增长,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品牌”加入市场。
对于穿戴式设备来说,2013年算得上一个足够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当中,我们看到太多穿戴式设备进入市场;它们不仅开始成为网络上一个又一个的热门话题,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在现实生活中被普通人使用。很多人开始通过穿戴式设备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情况——或者说,这些新奇的穿戴式设备的出现,让更多的人有了使用它们并随之关注自己身体状况的兴趣。
运动手环是穿戴式设备的重要类型。耐克的FuelBand系列手环在稳定更新,而Jawbone和Fitbit则是新的代表;前者在第一代产品反馈并不怎么好的情况下,在今年连续进行了两代产品更新,在市场上收获了巨大的反响。除了手环,以运动、健康为核心功能的穿戴式设备还有更多的产品形态,比如能够作为饰物或者挂件的Shine(它由苹果前CEO斯卡利创办的公司出品)。而在行业当中打拼多年的耐克NIKE+、阿迪达斯MICOACH也在2013年推出了新款,继续通过把芯片置入运动鞋里的方式来记录使用者的运动状况,并给出相应的健康和锻炼建议。
运动类穿戴式设备作为一个契机,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这类产品;加上技术本身的演进,过去有过尝试但并未成功的智能手表也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三星在2013年推出自己的主打智能手表GALAXY Gear,虽然它很快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个败笔,但至少说明一线厂商开始关注并正在以非常严肃的态度进入穿戴式设备市场(过去不少一线厂商的参与更多被认为是玩票,或者是在一个新兴市场“埋子”)。它所得到的广告资源也不同以往——明星代言、铺天盖地的线上线下广告;这样的改变不仅是属于三星,也是属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三星并不是唯一的代表,在2013年出现的智能手表并不在少数:索尼更新了自己的SmartWatch,Pebble成为了众筹领域的明星项目;不少潮流人士熟悉的卡西欧G-SHOCK手表,也在2013年把蓝牙系列带进了国内,通过和手机进行蓝牙接驳来实现短信、邮件、来电等信息的直接提醒,并在一段时间里成为Geek和时尚人士的新宠。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谷歌眼镜。虽然它算不上早的穿戴式设备,并且因为过于颠覆和技术门槛的关系,到现在也还没有零售版可以和大家见面,但它却算得上是“现代穿戴式设备”火爆的重要推动力。它的出现让这类产品真正受到关注,从而开启了穿戴式设备的潮流。
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过去的2013年,我们有了更多穿戴式设备可供选择。它们不再是过去存在于概念中的话题,而是我们真正触手可及的:产品逐渐在市面上看得到、一些国外的App开始进行汉化、产品价格不再高昂、与之搭配的设备(如iOS和Android设备)已经随处可见……
“穿戴式设备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去问正在使用这类产品的人合适。记录日常生活当中的运动状况、分析自己的卡路里消耗和锻炼效果、提醒自己注意饮食和睡眠、得到各种信息的即时推送、在手机等设备使用不便的环境当中可以直接在手腕上完成相应的操作……甚至是听音乐、刷微博或者“所见即所得”的拍照,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想到的、直观的体验。而且因为穿戴式设备与用户的紧密联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必然会有更多可能的应用出现。
所有的这些体验都基于一些现有的技术来实现。带屏幕、强调智能应用的手表类产品得益于现在芯片产业的发达,元件能够有更高的集成度,性能也足够强大到可以支撑智能系统的运行和一些多媒体功能的实现。腕带类产品则主要通过传感器的方式来进行工作(在此之前iPhone等产品当中的三轴陀螺仪的灵敏度已经得到了来自用户的肯定,运动类穿戴式设备则以更加专业和复杂的传感器进行更多的信息采集):运动频率和强度、借助GPS记录运动轨迹、借助特殊的感应设备(如心率带等)得到更多属于使用者个人的体征等。这两大类技术可以各自独立存在,也可以协同工作;当然,它们都受制于电池续航时间,后者甚至将很大程度制约穿戴式设备的实用性。
除了把智能手机“搬到”手腕上的传统方式(至少在2013年,这种方式得到的质疑仍然大于肯定,无论是从产品性能、电池时间还是它真正的实用性上看),我们发现市面上更流行、更多人选择的穿戴式设备,仍然是健康类、个人身体状况类的功能性产品。这些产品采集、记录并分析着使用者的个人数据,并且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得到个人状态,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并得到相应的健康建议。大数据确实是近两年来互联网行业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我认为,功能简单但有趣、渴望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更多了解的心情,才是大多数消费者热捧类似Jawbone UP腕带等健康类设备的原因。相比之下,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智能系统的操作,即便从手机变到手表上,吸引力好像也并没有那么大。
当然,更多的看点在于这些数据的使用。我们都知道这些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问题在于如何来挖掘它们,或者通过它们来实现更多的功能和应用。目前的类似产品会通过记录步伐幅度来算出移动距离和卡路里消耗、可以通过身体轻微的动作来判断睡眠质量……这些数据的积累,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数据化的人体状况(当然目前所有的测量方式都是无法保证准确的)。系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让用户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提出营养或者运动方面的建议,这些结论让用户自己知道,也可以在用户愿意的情况下分享给社交平台上的其它朋友或者相关的专业人士。
大数据和云的概念促成了这些数据在网络当中的流动,我们可以在多个设备上同步同一份数据。我们已经习惯了同一个帐号关联更多的应用,也让穿戴式设备对个人数据的采集可以更加全面。不过,一些问题也同样伴随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个人数据的安全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留意,虽然目前所有设备方和服务方都进行了承诺,在用户没有分享的情况下不会传播出去;但互联网的现状始终会让人有这样的顾虑,任何帐号都可能被盗,个人身体的数据如果要通过网络来存储和同步,自然也不会独善其身,甚至在现在行业还并不成熟完善的情况下,它们的风险恐怕比一些成熟行业的技术还要高得多。虽然目前看来,盗取这些数据的价值并不会有银行帐号那样来得直接;但每个人可能都接到过卖房、做股票之类的广告电话,我们的信息泄露之后,这样的事情,或者基于这些事情更深的影响将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通过这些专属于每个人的数据来分析这个人的行为和需求,即便是广告电话也很可能将更加有针对性(其它包括网络上通过cookie等方式来判断个人需求的广告,也可以预见地更加准确,以至于触碰到窥视个人隐私的边界)。
面对一个新兴而潜力巨大的市场,各方面都对2014年的穿戴式设备发展抱有很大的期待。这样的期待来自于硬件厂商、应用和服务厂商,当然还包括普通的消费者。对于软硬件厂商来说,穿戴式设备是一个足够好的契机,如果此前已经错过了电脑的普及、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等多个潮流,那么穿戴式设备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想想谷歌正在推进自己的智能
眼镜应用开发的开放,我们似乎可以期待未来我们可以去下载“眼镜App”——现在听起来似乎挺神奇,但当年“手机App”刚出现时,似乎也不外乎如此。事实上,就在不久之前,果壳电子在更新自己的智能手表产品线时,就已经正式开放了相关智能手表App的开发。
拥抱未来,对于摆在面前的一个新兴的产品和新兴的行业来说,更需要如此。从数据来看,此前已经有机构估计,2014年的智能手表出货量将会从今年的50万块增长到500万块;艾媒咨询发布的《2012-2013中国穿戴式设备市场研究报告》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的穿戴式设备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台,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BergInsight公司则预测,到2017年全球穿戴式设备的出货量将会突破6400万台。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已经预示了未来的方向。
是手环、手表,还是眼镜、头盔(索尼T3W之类的头戴显示器);是藏在鞋底和其它各种服饰上的芯片,或者还有其它更多的形态和产品类型?穿戴式设备本身的定义让这个问题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包括科幻电影当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人体置入芯片,其实也可以归纳到穿戴式设备的范畴(科学家们正在医疗领域推进这类项目)。
哪一类穿戴式设备在2014年或者更远的未来引领潮流?这样的问题在各种相关的会议、沙龙上被无数次的谈起。不少专家对眼镜类的穿戴式设备并不看好,也有很多观点对一个智能手机化的智能手表并不感冒。我们认为,至少在行业刚刚发展起来的现阶段,百花齐放是个很好的事情,而市场自然会对不同类型的产品的未来给出自己的答案。现阶段完全不用担心这样的问题,也没有意义。
不过,对于产品的理解将一定程度地决定产品的市场和未来。拥有专属于自己的特定功能,而非复制一个现有产品的应用(到手腕上或者到身体上的其它位置),这会让产品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比如我们看到现阶段太多的智能手表把自己定位为一台小型的智能手机,但无论是屏幕、可操作性还是电池能力,手表在原理上都不可能去取代手机,何不利用手表本身特性和使用方式上的优势和特点去实现更多独特的应用呢(比如测试脉搏、感应温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手表的本质是移动芯片,是随身的数据中心,它具备取代手机中心地位的潜质,但并不通过复制手机的功能来实现。
穿戴式设备进行着提供功能和采集数据两个工作,这当中,数据的采集尤其给了我们更大的期待。穿戴式设备也许将成为了解我们的——而不是我们的家人甚至是我们自己,穿戴式设备将量化我们的身体,并且基于这样的量化来进行更多贴心、便捷的服务,未来的穿戴式设备也许会根据我们的身体状况直接进行接下来的工作:检测到身体状况不好会直接给出休息或者就医的建议(甚至判断我们应该吃什么药了)。为家人准备这样的穿戴式设备,有助于我们第一时间了解需要照顾的长辈或者小孩子的情况。甚至穿戴式设备可以为我们的日常消费进行更多的建议,比如衣服的尺寸、食物的热量、家用电器的选型……生活当中只要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数据的支持下进行分辨和考量。
而在社交环境下,这样的数据整合也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当同样或同类身体状况的人群聚在一起,有针对性的营销效果将变得非常值得期待(对于厂商而言),这样的聚集比起我们熟悉的按同样的兴趣集中更具深度和黏性,这样的人群需求也比传统的消费行为更有内在的关联和动力。现在一些针对糖尿病之类特定长期疾病患者的智能设备,已经开始与药物和治疗关联起来。
当各种数据“存在于看不见的互联网的空气当中”的时候,或者一些意想不到的设备开始出现在我们身体上的时候,个人隐私和社会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将会被放大,将变得非常明显且敏感。我们在前文提到了数据安全性,这些个人身体相关的数据因为比电话、家庭住址更敏感、更隐私,所以用户在选择一些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将更加谨慎——这实际上会给很多品牌和产品制造出壁垒。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感,将让新品牌在市场上难以立足,而即便是所谓的大品牌,其对数据的保护也并不是百分之百可靠的。我们相信,这个问题将伴随着穿戴式设备发展的始终。
另一方面,类似谷歌眼镜这样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拍照的产品,将开始挑战道德规范或者法律的边界,电影院和公共厕所是否要禁止这些设备进入,甚至是以怎样的方式来禁止、怎样来判断眼镜是智能还是非智能的……这些问题通通将摆上台面,这样的争议并不会遥远。这是个必然的过程,我们将在2014年经历并见证这个过程。
和手机不一样,和其它绝大多数的数码产品也不一样;穿戴式设备涉足生活的程度如此深入,在带来大大的新鲜感的同时,也将会让相当的人群开始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真的愿意让穿戴式设备进入我们的生活吗?我们将把个人更私密的数据交给它,随着使用的深入这样的连接性更加紧密,或者我们也将带着更多电子设备在身上,越来越累赘,各种功能也好像会让生活变得更加不“纯粹”。
不过,这毕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行业、所有的厂商都看准了这样的机会——甚至可以说,对新大陆的觊觎,对一个空白市场的垂涎,让厂商拥有了推动穿戴式设备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看来还不是真正由用户的需求所驱动),我们将面对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市场,各类产品将层出不穷。至于要不要投身其中,很多时候也许并不由我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三星虽然在GALAXY Gear的发布上大张旗鼓,各种资源也进行了配合,力图为我们勾勒出使用它的美好生活。但电池续航能力成为了显而易见的短板。三星表示Gear“拥有25小时以上的续航能力”,但这样的数字明显远远不够。没有多少人愿意让一块手表“每日一充”,何况即便是25小时也只是理想数字……客观的说,Gear仍然只能算是三星的试水之作。
除了三星GALAXY Gear之外,在2013年还涌现了一批明星产品,它们也是各自类型当中的代表。
这是UP手环的第二代产品,造型时尚,功能更加完善,虽然随后暴露出不少的质量问题,但无论是对健康状况的监控内容,还是App配合的方式,都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卡西欧第一个蓝牙手表系列,在手表上直接进行手机上的消息提醒,功能简单直观,并且和潮流代表的G-SHOCK品牌完美融合在了一起。在年中阶段,它尤其成为微博等社交网络上的明星。
在2013年年底阶段发售的索尼T3W提供20米观看750英寸巨屏的视觉感受,并且因为相比上代产品增加了无线信号传输的功能,而让它有了更好的移动性。
国内厂商映趣的智能手表产品,它内置微信、微博等定制应用,有一块屏幕来进行操作,此外还内置了500mAh电池和500万像素摄像头。它是国内厂商尝试这一领域的代表。
果壳在智能手表领域的尝试于2013年开始加速,除了推出999元价位的青春版手机之外,更提供了号称“全球第一个智能手表市场”的果壳市场,开辟了国内智能手表App的道路。
s